所谓的背和面,是山峦龙脉有情和无情的区分。因为龙脉展开的正面,自然光彩齐整,秀媚好看,如同人正面相向“有情”,此处才可以寻找穴场。龙脉背立的地方,自然怪石林立,山体破碎,粗糙丑陋不美观,如同人背面相对“无情”,此处根本不必费心寻找。所以辨别龙脉的背面和正面,乃是堪舆家的一件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失误,则后续的所有工作皆为徒劳。《玉髓经》说:“人有背面地亦然,要须细认乃可扦。”山龙有背面,平洋龙也有背面。在垣局中,龙有龙的背面,砂有砂的背面,穴有穴的背面,水有水的背面。
以祖山言之,规模宏大的祖山向外分出龙脉,龙脉离开祖山之后,立刻耸起高大的山峰,一定也有背面和正面之分。如同“龙楼宝殿”一般的祖山,也有背面和正面之分,不能不区别对待。其正面一侧,迥然秀丽,龙脉从这里离祖出身,将会远远的向前行进,从祖山分身而出的过程,也是起起伏伏,隐隐隆隆,这样的龙脉,向前而行,或者三、五里,或者十几里,一定会融结出美好的穴场。其背面一侧,则是遍布陡壁,拱突粗恶,不会产生乳状的突出,也没有枝脚垂落下来,即使有枝脚,也只是像倒悬的针一样尖利,而且不离开规模宏大的祖山,不耸起自己的主山,不结成符合星辰格式的山峰,也不分出身去独自行进,即使分出身去独自行进,也不过半里,或者二、三里就停止,不能融结成美好的穴场,只能做神坛、佛官而已。
至于随从、护卫之山,真龙的走势趋向一边,也有背面和正面之分,所以其朝向主龙一侧,有拥护主龙的情致的,是正面;其突兀陡峭,要么枝脚尖利,要么枝脚全无,而本身又如墙壁一样陡立的,则是背面。凡是这样的护从龙脉,背对的一侧一定没有结作。护龙正对的一侧,才可以寻找穴场。
大龙脉的行度之间,不断分出枝脚,形势踊跃驰骤,而且两边均匀,因此没有背面和正面之分,只是在将要结穴的时候,则出现背面和正面。展开正面的地方,本身形势宽平,枝脚则交相护从,内明堂平整紧凑,外明堂宽通达,流经的河流水势迂回,周围的水系形成环抱之势。其背面,则是山水均无情致,要么空缺,要么紧逼狭窄,要么陡峻,要么丑陋,要么怪石林立,大多受风吹袭,遭水流冲劫。《经》说:“山回水绕虽似面,浪打风吹崖壁寒。”子微说:“山水无情未是面。”所以凡是正龙将要结作穴场的时候,山势一定逆转向一边,而进入垣局,然后展开正面结穴,前面有毡褥一样的平地,后面有盖托之山,左右有两山前来护卫,下手一边的山峦形势有力,有各种符合标准的穴场格局,可以作为证佐,山水汇聚别有情致,形势自然不同。
至于平地上的龙脉,也有背面和正面之分。平地上的穴场必须有“开口”的形势,才有凭据。操持方术的人说:“平洋不开口,神仙难下手。”有了“钳口”,自然会有内明堂,内明堂既已确定了方向,自然会有案山。如果没有案山,也一定要有正对的河流,《口诀》中所谓的“穴证明堂堂证案,无山要水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平地上的穴场,以是否展开明堂来辨识背面和正面,是极其准确的妙诀。
有一种龙脉所带生气极其旺盛的地方,一起一伏,一弯一转,都合乎龙脉的标准,形成符合星体格式的山峰,而过峡脱卸等环节尤其多,两边都有成形的穴场,虽然这些穴场的结作过程中,所得生气有正受、旁受的不同,力量大小也不一样,然而此处的背面和正面,则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了。真龙所带生气正旺盛的地方,两边都有成形的穴场,只是在正受、旁受、大小、贵贱、力量等方面不同,但结作成穴场本身则没有不同,不能以背面、正面的观点来约束它。然而也未尝没有背面和正面之分,只是确认背面和正面的依据,不是来自龙脉而是来自穴场。所以说:“真龙无分背面,惟结穴处乃有背面。”其外来的应山,也各自立有门户,而且有堂局、案对等作为龙穴融结的证佐。穴场的规模虽然大小不同,所主的富贵有异,但就融结为穴而言,则是每个墓地都符合标准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