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万里之山,各起祖宗,而见父母胎息孕育,然后成形。是以认形取穴,明其父之所生,母之所养。”卜氏云:“问祖寻宗,岂可半途而止?”这些都是在说,龙脉经历祖宗、父母、胎息、孕育等环节,然后才能结成穴场。
有人说:最先耸起的高峰叫做祖山,第二次耸起的山峰叫做宗山,接着耸起的左右双峰称之为父母山。诚如其说,则是将父母山置于无用之地,而其所产生的穴场,都是因为祖宗山的作用。张子微已经曾经极力地辩驳这种错误,而洪悟备又拘泥于山峦的节数,说从玄武顶开始,第一节为父母山,第二节为少祖山,第三节为曾祖山,第四节为高祖山,未免太呆板了。如果用这种说法,那么自四节以上的山脉,又将怎么命名呢?
大致来说,山脉开始向外延伸的地方,一定有高大的山峦,称之为太祖山。自此两下,龙脉离开发源地,大跨度的向远方而行,再次耸起高峰,就称之为宗山。再蜿蜒前行,如大河奔腾身形高大起伏,其间形成的小山峰,则不必考虑。直到将要到达穴场的时候,一定要再次耸起高峰,山形迥然耸拔,远远超越普通山峰,称之为少祖山。
自此少祖山往下,山脉的形势或起、或伏,或大、或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的山峰叫做父母山。父母山之下,龙脉落下的地方,称作胎,如同人承受了父母的血脉形成胎儿。其下的束气处为息,如同母亲对胎儿的滋养。
此后形成的玄武顶为孕,如同胎儿有男女之别,有头脸形体等。融结而成的穴场称之为育,如同孩子的成熟,从母体中分娩出来养育一样。自少祖山开始到这个地方,对穴位的好坏吉凶最为重要,必须要合乎各种预示吉利的标准,对生气的约束清晰准确,四周护卫的山峰形势周密,才能认为是吉利的。
各家各派喋喋不休的理论,不必过于拘泥。无非是强调龙脉行进过程中,山形要尊卑有序,大小有伦;山势要自高落下,自粗变细,自老抽嫩;依次耸起的山峰所对应的星辰名称为金木水火土之类,按照阴阳五行的规律相生不相克;伸出去的枝脚的长短合乎法度,就能获得祖宗、父母、胎、息、孕、育等环节之妙,才有生气的融结,才能有汇聚天地灵秀造化的穴场存在。依照合理的法式下葬,福气应声而来。如果龙脉或者祖宗本应高大,反而矮小;胎、息本应细嫩,反而粗老,这就是尊卑失序,太小无伦,是凶气所集的征兆,不可定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