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僚村,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2006年被评为“江西十大乡村美景”,在政府的支持下,被评为AAAA级重点旅游开发名胜区。
三僚的地理
三僚村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南64公里公里的梅窖镇境内,是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界处。距兴国县城67公里,距宁都县城47公里,距于都县城55公里。距赣州飞机场和井冈山飞机场都是150公里,兴国县城、宁都县城每天都有中巴客车通往三僚村。三僚村是一个北、南、西三面环山的小盆地,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6公里,由西向东倾斜的小盆地。后龙山(海拔550.5米)从西向东横亘在盆地的北面,牛轭丘(海拔774.6米)、庙子岭(海拔692.2米)、罗刷岭(海拔676米)等几道山峰由南往东横亘在村南,村西是与黄岭村交界的黄岭(海拔467.5米),东面虽然是平坦的水田和缓坡,但也有一座由北向南走向的小石峰罗经石(海拔387.3米),将三僚村封闭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盆地。
三僚的地形是阴阳太极图形,村里有两条弯延曲折的溪水,一条是从观音岩的分龙潭起源,从西南往东北方向流,另一条是起于廖屋的山岭,由西北往东南方向缓缓而来,两溪在三僚杨公祠前汇合,有意思的是,两条溪流的水
竟相差5、6度,前面的一条水温冰冷,谓之阴溪,后面一条水温较热,谓之阳溪。杨公《撼龙经》曰:“两水夹处是真龙”。杨公携曾、廖两弟子云游至此,都相中了此块宝地。自此,曾屋村、廖屋村分处在指针的两边,就象太极图形中的两仪。
三僚村处在兴国县东部的溶岩、石英石岩二大地质板块的交接点上。村北的后龙山属石英石岩,土质贫薄,干旱缺水,林木稀疏,山上土壤为砂质土,山头不时有一些形态各异的巨石突起。村南的几座大山,是石灰岩层,虽然也有巨石突兀,但山体土质却是黄壤土,草木丰盈,并有多处泉水涌流,长年不息,比如观音岩、石下、磨石等泉。这条岩溶带上,有观音岩、吸石寨等溶洞存在。盆地中间,是这两种地质形态交接的冲积平原,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由三僚的溪河冲积而成,土地肥沃平旷,适宜水稻栽植。
三僚的历史
三僚村本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自然村寨,据三僚曾氏族谱记载,“先有陈刘沈,后有高曾廖”,在杨公及曾、廖两弟子到来之前,已经有姓陈、刘、沈三大主要的家族居于此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或家道衰落、或背井离乡而去,现在只剩下一户姓沈人家,其余均为曾、廖两姓族人。唐僖宗坤符18年(公元880年),原朝庭金紫光禄大夫、司天监正、风水大师杨筠松(名益,号救贫)先生,携弟子曾文辿、廖瑀云游至此,被该村的风水所吸引,杨救贫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为自己找一块吉壤定居。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告诉师父杨筠松说:“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阴,子孙可世代为官”。杨筠松过去一看,果然是个山环水绕的风水宝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有一颗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在他眼里此地更是一个堪舆人世居之地,于是他告诉曾文辿:“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子孙代代为仙客”。于是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一起,在盆地的中间搭茅棚居住,古时把茅棚称为“寮”,于是人们把这里称作“三寮”,后来又改为现在的名字三僚。后来曾文辿全家从于都迁往三僚定居,杨筠松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钤记流传至今:
僚溪三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动,仙客拜朝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三僚自杨公开始,就注定不再是一个非凡之地,它是杨氏形法派(又称峦头)风水的发源之地,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时期,上下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一个风水师的摇篮,从古至今,人才辈出,先后出过许多国师、名师,如曾氏有:曾焕卿、曾世英、曾昱、曾从政(明永乐国师、相造皇陵、长城有功)、曾凤庭、曾邦旻(罗山公)、曾鹤宾(明嘉靖年国师,相造皇陵)等。廖氏有:廖禹、廖均卿(明永乐年与曾从政一起相造皇陵)、廖文政、廖胜概、廖觉先等。三僚的历史主要是根据族谱记载,或有些国师、名师被载入史册,三僚曾廖两姓人均将风水秘术列为家传,只传族人、不传外人。所以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有名的风水师均出自兴国三僚,蔚为大观。
三僚的文化
三僚文化,源于客家文化,因为我们是客家人,独到之处在于三僚盛行风水玄学,这在民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观,据称明嘉靖年间,嘉靖皇帝要造寿陵,于是遣使各州访求精通地理之人才,几经筛选,从全国各地选入朝廷的堪舆大师共八名,他们分别是:廖文政、曾邦旻、廖胜概、曾鹤宾、曾老三、廖才超、刘善山、杨继志等八位,其中前四位均来自三僚,为了选出最优秀的人才,礼部尚书夏言想出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考试,最后廖文政的答卷令尚书最为满意,被嘉靖皇帝钦点为状元,授钦天监博士官职,一举成为皇家御用堪舆师。正应了杨公钤记所说,三僚子孙世代,仙客拜朝中,仙客即指风水大师。这种风水文化一直流传至今,从未断绝。即使历经三次兵灾,也未能动摇三僚风水师拿起罗盘为达官贵族、黎民百姓看风水的意志。三僚子孙后代也是相当的孝顺,对祖先非常的尊敬,不会忘记祖先传下来的风水至宝,在文革时期,因为“破四旧”,风水被当做是搞迷信活动,惨遭禁止,并且许多祖传的风水书籍被付之一炬,甚至杨公祠、曾氏祖祠被大火烧毁,但是每年、春节祭祀、清明扫墓都会到祠堂祭拜祖先,即使只留下一块石头香炉,依然是香火满堂。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庙会,为菩萨唱戏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内自己有戏班,八十年代后,戏班解散了,便从外地请戏班唱戏,唱戏时村民呼朋引友观看,热闹非凡。三僚庙会情况大致如下:
杨公戏:旧历正月,是风水先生为答谢杨救贫祖师保佑他们一年中出门顺利举行的娱乐活动,唱戏时间一般为十几天,最多可达一个多月,取决于风水先生还愿资金多寡情况。曾氏、廖氏杨公庙会的时间、地点都不一致,故杨公庙会在三僚的时间很长。乡村唱戏往往在下午四点才开始,表演到深夜。
福主戏:福主是村庄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戏在旧历二月,曾氏的福主戏在旧历十月,福主戏时间长短也取决于化缘情况,一般可以达到十天左右。
真君戏:真君即许旌扬,水神,民间称其为许真君,每年农历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戏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时间大约是十天。
华陀戏:三僚村供奉药神华陀,每年四月,为华陀唱戏还愿,感谢他保佑村民身体健康。
三僚的美景
改革开放以后,三僚村从“破四旧”的阴影中慢慢的走出来,虽然没有明清时期的辉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侨胞、以及闽粤沿海一带的富商巨贾来到三僚,聘请风水大师前往相造宅第。三僚风水先生将毕生所学祖传风水学运用于世,造福于百姓。三僚村也逐渐富裕起来,最近几年更是得到了政府的旅游项目的扶持,被评为江西十大乡村风景名胜之一,为打造成AAAA级景区而努力,作为三僚曾氏后裔,并且又是杨公风水的衣钵传人,我有责任在此将家乡的风水文化及美景、美食介绍给大家。
我祖文辿公当年与师父一起来到三僚这个地方,发现这儿不仅是风水宝地,更是人间仙境。据曾氏古族谱《僚溪文丛》记载,“八景奇观”乃当年杨公亲自命名,他对弟子曾公说:“僚溪虽僻,而山水尤佳,乘兴可登眠弓峻岭,健步盘遨独石谗岩,赏南林之晚翠, 观东谷之朝云,览西山之晚照,听北浦之渔歌,临汾水龙潭而寄遐思, 卧盘龙珠石以悟玄奥,耕南亩以滋食,吸龙泉而烹茶,余生得无穷之乐,可谓知足,而死无憾矣。”
眠弓岭,即是三僚村东面的东华山,此景现在仍存。一峰独起,云遮雾绕,险峻异常,仿佛步步登天,故称“眠弓峻岭”。古人有诗曰“攀桂莫言云路远, 登临正如步蟾宫。”形容登眠弓岭如同登天。
独石岩,就是村口的罗经石。
汾水龙潭,在村子南方的天马山下,是从溶洞观音岩侧涌泉流入的深潭,人民公社时建三僚水库,将潭淹没,故景已不存。这条河水极为清澈,在村子中部与另一河会合,清浊分明,杨公钳记中的“南方天马水流东”就是指这条水。
留记珠石,据清代宁都进士丁有美的三僚游记,留记珠石在三僚村真君祠旁,古人有诗描绘:“山腰有石一珠圆,屹立巍巍万古看。威势雄昂如虎踞,形横屈曲似龙盘。”
西山晚照,其实就是三僚村的晚霞,古人有诗云:“金乌欲坠晚将临,万叠西山渐送阴。雁落芦汀翎带锦,鸦投江树翅翻金。”
东郭朝云,是三僚村朝霞满天的景观。现在村子东面看见的正是石灰山、水泥厂,山体破损。古人诗谓“好看随风收敛去,不知还在几重山。”
北浦渔歌,浦字的本意是湖泊或大海边,北浦乃古代三僚村东北的水泽。从三僚古村图上看,古代村东北是一个湖泊,荷花映日,碧叶连天,村民在湖内捕鱼捉虾。古人诗云:“湾湾流水抱树前,北有渔翁乐自然。噫欤数声烟树晚,徘徊一曲夕阳天。”
南林晴翠,南林是村南面的天马山下,与于都梅屋村交界处的一片缓坡土岗,古代是一片树林,现在仍屹立不少大松树。晴雨之间,风光无限。
八景的位置也是按东西南北的方位有规律的排列,符合八卦的方位。 三僚子孙根据杨公的指示,按照《易经》中“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在村的四个方向的山上分别建有东华、西竺、南极、北斗四座寺庙, 东华寺位于三僚东面东华山半山腰,三僚村八景有东谷朝云、眠弓峻岭在这座山峰。山南麓有一座碧波万顷的水库。东华古寺民国年间被毁,1985年村民在山下的真君庙旁恢复殿堂,土木结构,坐东朝西,仅有一个老僧枯守。殿前木柱雕刻了一副楹联:如来释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老诞李尔即是道君乃为道教之中。北斗寺位于村子北侧蜈蚣形山上,古寺因“文革”荒芜,1991年5月重修,外门楣写着“北斗寺”三个大字,内门楣则是“清风明月”四字。 北斗寺的钟是著名的大钟,敲响时,宏亮的钟声回荡十里三僚。大钟的重量把寺墙压出了一道裂缝。钟旁还有一幅长联:晨钟一百零八记唤醒众生离苦海,经卷三十加五部悟成大道证菩提。南箕寺位于南面的一个山坳里,因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传宋代已有寺,现在的寺庙乃清代咸丰年间建,初时为尼姑庵堂,后演变为佛寺。1987年重修,为一殿三间,有联云:佛恩普覆有缘众生皆得度,法力无穷难除万罪皆得熔,佛生西竺灵应中原古往今来皆起敬,位列东乡景同泰岱远宾近主悉翅瞻。西竺寺位于西边,寺毁于“文革”,现在仅能在原址上看见一座还有香火石香炉。西竺寺因距九尾杉、凉伞树、金石椅、孩儿石、风鼓等名胜较近,过去香火颇盛,殿堂较为宏伟,“文革”中遭到的破坏也就最彻底。
也许更多的游客,不仅仅是来欣赏三僚的八景奇观,更多的是来寻觅先人的足迹,看看他们留下的一笔笔文化遗产,在三僚众多风水建筑中,最有名的有:杨公祠、蛇形祠、虎形墓、狗形祠、挂壁天井、曾氏砂手、七星池、鲤鱼墓等都是游览三僚必经之地。像杨公钤记中所说的,天马山、出土蜈蚣、包裹石、罗经吸石、九尾杉,至今仍可一睹其芳容,杨公一生救贫扶弱、得救贫美名,晚年却不幸遭政客所害,没有留下子嗣,唯有一颗亲手植下的九尾杉依然历经沧桑,一直守护着三僚子孙、堪舆后代。
三僚的美食
三僚的山美水美,食品也美。三僚的风味食品就是水豆腐和水酒。三僚豆腐在一定范围内(兴国县境内)有影响,有句当地的歇后语:“不吃三僚水豆腐,走遍天下冤枉路”,可见其美味之至,三僚水豆腐其特点是鲜嫩有嚼头。三僚街虽小,却有四家豆腐店,而且不逢圩也有豆腐供应。三僚豆腐做法很多,可以上整桌的“豆腐宴”。主要品种有:煎豆腐、水豆腐、酿豆腐、豆腐乳、豆腐花、豆腐渣、豆浆、臭豆腐等等。三僚水酒酒味清淡醇香,价格便宜,是一种可以推介的特色旅游景点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