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风水术源远流长,但是总会有部分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态度摒弃其糟粕,就会发现风水其实是一门科学的环境学和磁场生态学,它是研究人和自然如何共存相处的学问。古代风水学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古代风水学是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天体运行方位学等于一体的综合类科学。风水的科学成分,正在被人们所接受。2005年,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成立了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并在南京举办了第一个风水培训班。2008年,安徽呈坎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以风水申遗的村落。
风水是我国古代综合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建筑与环境理论。“风水”一词一般认为出自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这部著作也简明概括了风水对居住地的选择标准:“来积上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
郭璞所说“风水”二字就是选择环境,即环境的背靠、阴阳的和谐。风水中的龙是指山,龙行必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抱而为征,水主静。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之所,从而乘龙之生气,收纳旺气。
|